2020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
2021年1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介绍2020年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2020年我国主要金融指标运行符合预期
“十四五”开局稳字当头
2020年是极其特殊、极不平凡的一年,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严重冲击。面对国内外复杂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金融委各项要求,通过深化全面的金融业综合统计,和全面跟踪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灵活把握货币政策调控力度、节奏和重点,为疫情防控和“六稳”“六保”等重点工作营造了稳健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今年1月12日,人民银行向社会发布了《2020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下拉可查阅报告原文)。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主要金融指标运行符合预期,金融体系运行平稳。
一是货币、信贷增长基本实现年度目标。2020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0.1%,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累计新增19.6万亿元,比上年多增2.8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3%,比上年末高2.6个百分点。从全年来看,人民银行通过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为实体经济提供了1.75万亿元长期流动性。人民银行累计推出9万多亿元的货币政策支持措施,确保了“货币总量适度,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政策目标。
二是信贷结构优化,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贷款持续发力,金融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精准支持力度加大。2020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35.2%,比上年高20.3个百分点,增速已连续14个月上升。普惠小微贷款增长30.3%,比上年高7.2个百分点。同时,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逐步释放,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已连续29个月回落。
三是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明显下降。2020年,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如期顺利完成,利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推动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下降。2020年末,全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1%,比上年末下降了0.51个百分点,创2015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金融系统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圆满实现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
四是金融支持“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2020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P2P平台已全部“清零”,各类高风险金融机构得到有序处置,影子银行规模缩减,资管产品风险明显收敛,同业关联嵌套持续减少。同时,人民银行坚决支持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及产业精准扶贫贷款近5年累计发放超过6.5万亿元,惠及贫困人口超过9000万人次,助力贫困县全部摘帽。近年来,人民银行通过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好评。目前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已居世界第一位,绿色债券的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二位。
金融统计数据就是金融系统的“成绩单”。2020年,面对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风险冲击,金融战线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实现“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金融力量。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人民银行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字当头,抓住工作重点,守住风险底线,深化改革开放,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支持。
《2020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一、广义货币增长10.1%,狭义货币增长8.6%
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8.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2.56万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比上月末低1.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4.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43万亿元,同比增长9.2%。全年净投放现金7125亿元。
二、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63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802亿美元
12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78.4万亿元,同比增长12.5%。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7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
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9.63万亿元,同比多增2.82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7.8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92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95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2.1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39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8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738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4706亿元。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6万亿元,同比多增1170亿元。
12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672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全年外币贷款增加802亿美元,同比多增881亿美元。12月份,外币贷款减少377亿美元,同比多减300亿美元。
三、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9.65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1315亿美元
12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18.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12.5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比上月末低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
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9.65万亿元,同比多增4.28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1.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6.57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393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06万亿元。12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2093亿元,同比多减8088亿元。
12月末,外币存款余额8893亿美元,同比增长17.4%。全年外币存款增加1315亿美元,同比多增1014亿美元。12月份,外币存款减少16亿美元,同比多减94亿美元。
四、12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3%,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36%
全年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1339.66万亿元,日均成交5.38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3.5%。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下降2.6%,现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长9.3%,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8.1%。
12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3%,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68个和0.79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36%,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69个和0.74个百分点。
五、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22万亿美元
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22万亿美元。12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5249元人民币。
六、2020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6.77万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3.81万亿元
2020年,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4.79万亿元、1.98万亿元、1.05万亿元、2.76万亿元。
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
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并不意味着完全相等。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治理的需要,略高或者略低于名义经济增速,以此体现中长期内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
2020年,面对疫情的严重冲击,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采取量化宽松等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措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也基本保持稳定。
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会更加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继续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
M1增速上升是货币政策
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显现
2020年末,狭义货币M1的余额是62.56万亿元,同比增长8.6%,这个增速是比2019年高4.2个百分点,增幅还是上升比较多。单位活期存款是M1里的主体,占M1的比重九成。2020年M1增速上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这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显现。在稳企业、保就业的结构性政策支持下,传统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得到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支持稳定了企业现金流,推动了企业活期存款增加较快。
第二,一些行业获得了比较多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项目还没有全部实施,所以形成了一定的资金沉淀。
第三,存款产品的规范推动了活期存款的增加。
未来随着疫情缓解,经济企稳回升,投资项目逐步推进和开展,单位资金支出将有所加快,停留的单位活期存款也将有所减少。另外,由于规范存款产品带来的结构性产品向活期存款转化也会减少,预计未来M1增长将会较平稳。
当前利率水平合适
存款准备金水平不高
在观察利率水平的时候,应当更多关注实际发生利率的变化。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以改革方式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取得明显效果。
2020年12月企业贷款利率为4.61%,比2019年末下降0.51个百分点,处于历史最低水平,降幅大于LPR同期降幅。此外,贷款利率下行引导银行降低负债成本,推动存款利率下行。
关于存款准备金率,2020年人民银行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长期资金约1.75万亿元。目前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9.4%,不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历史上的准备金率相比,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都不高。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灵活调节,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向银行体系提供短期、中期、长期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
2020年,人民银行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
一是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引导贷款利率下降让利5900亿元。
二是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发放优惠利率贷款让利460亿元。
三是债券利率下行向债券发行人让利1200亿元。
四是两项直达工具让利3800亿元。
此外,银保监会通过督促银行减少收费、支持企业重组和债转股等方式,引导银行让利,这部分让利预计约4200亿元。
上述各项数据合计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1.5万亿元目标已经顺利实现。
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坚持稳中求进,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释放LPR改革潜力,巩固贷款实际利率下降成果,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小微企业融资取得
“量增、价降、面扩”的显著效果
支持小微企业的平稳发展是人民银行和金融系统工作当中的一个重中之重。人民银行同相关部委及时出台了四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坚定支持小微企业的融资和稳定发展。概括来说:
一是创新了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去年6月份推出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还有信用贷款支持计划。
二是加大对重点领域小微企业的普惠性政策支持。牵头出台金融支持抗疫30条举措,设立3000亿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定向支持7600多家防疫保供重点企业,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微企业。
三是提升商业银行自身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人民银行积极督促商业银行改进对小微企业的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机制,商业银行普惠金融考核的权重提升到10%以上。
四是发挥“几家抬”的政策合力。进一步完善货币、监管、财税等以及外部政策激励。
总体来看,去年小微企业融资取得了“量增、价降、面扩”的显著效果,截至去年年底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5.1万亿,同比增长30%。12月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的利率是5.08%,比上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2020年全年共支持3228万户的经营主体,比上年增加524万户。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保持好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精准滴灌的信贷政策,发挥好全国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平台的支持作用,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坚持“房住不炒”定位  
租购并举  因城施策
近年来,人民银行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紧紧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目标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强房地产金融管理,重点开展了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了房地产的金融调控。牵头金融部门加强对各类资金流入房地产的统计监测,引导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合理增长,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制造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去年房地产贷款增速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从2016年的44.8%下降到去年的28%。
第二,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一是落实长效机制,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二是按照规则化、透明化方向,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三是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第三,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按照“租购并举”的方向,加快研究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的政策。近期将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金融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
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货币政策在有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2021年货币政策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握好时度效,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
在总量方面,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
在结构方面,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一方面稳妥调整和接续特殊时期出台的应急政策,延续实施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另一方面,要创新和运用好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重点任务的金融支持。
在传导方面,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深化LPR改革,巩固贷款实际利率下降成果,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稳定市场预期,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
双向浮动将成为常态
2020年,面对疫情的严重冲击,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采取量化宽松等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措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也基本保持稳定。在此基础上,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导向,比较好地对冲了疫情以来宏观形势的高度不确定性,金融运行保持基本平稳,与我国经济潜在产出水平也是基本匹配。
2020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上年末升值6.9%,波动幅度没有超过历史水平,比如2007年、2008年的波动幅度;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升值约4%,从历史上看年度的波动幅度也是处于中游。
全年人民银行对美元汇率均值为6.90元,和2019年均值也是持平的。总的来看,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与我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基本面是相符的。与其他主要货币相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幅度也较为适中。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人民币汇率处于合理均衡水平,汇率变动对出口和经济的正负影响基本相互抵消。
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取决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国际收支状况和国际外汇市场变化等因素。总的看,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双向浮动将成为常态,既不会持续升值也不会持续贬值,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2021年CPI同比涨幅
将呈现“先升后稳”的走势
受猪肉价格和成品油价格上涨的共同推动,2020年末CPI环比涨幅比较大。从中长期来看,2020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生猪产能也已经基本恢复到正常年份的水平,所以CPI环比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我们认为是比较小的。同时,由于居民收入增速仍然在恢复过程中,再叠加局部地区疫情的反复,还有服务性消费仍然受到一定制约,所以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仍然处于低位。
物价的稳定是货币政策核心的政策目标。下一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国内消费需求逐渐复苏释放,我们认为未来核心CPI有望继续回升。总体来看,2021年我国的物价水平大概率会保持温和上涨,受上年同期基数的影响,预计全年CPI同比涨幅将会出现先升后稳的走势。
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来看,在关注物价的同时,我们也一直在密切关注重要领域的资产价格。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通过宏观审慎政策来防范资产价格大起大落带来的宏观金融风险,以切实维护金融稳定。
坚持国内优先原则
有效应对外部风险
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有升有贬、双向浮动成为常态,发挥了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作用,为央行根据我国经济形势自主实施正常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同时,中国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也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带动了全球经济的恢复,也有利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未来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
在前一段刚刚举行的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当中特意提出要严密防控外部金融风险。一是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脱离实体经济基本面,波动幅度在不断地加大。二是全球流动性高度宽松的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方向易变、波动也在加大。三是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前所未有,低收入国家债务风险还会进一步上升,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
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外部风险,我们重点还是要坚持国内优先的原则,继续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一方面,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夯实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另一方面,要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持续提升系统性风险防控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在G20等国际平台上与其他各国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来共同为全球经济未来的复苏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任何商业用途,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还请联系我们,谢谢!